“岩”出必行:一群医学生的中药复兴远征
本报记者 李龙宇 2019年的桂东深秋,当“岩”出必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拨开潮湿的苔藓,触摸到岩缝中倔强生长的爬岩红时,他们不会想到:这株被称作“红军草”的植物,将改写他们,以及无数患者的人生轨迹。
古法新诠:解码千重山“红军草”
爬岩红项目,始于一次偶然的田野调研。当时正在我校医学院卓越医生班就读本科的黄智与团队成员一起深入湖南桂东山区走访数月后发现,一种叫做红军草的植物在当地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等疾病。经过鉴定,这种植物学名爬岩红,具有行水消肿,散淤解毒的功效。“我们从罗爷爷口中了解到‘红军草’曾在红军长征期间救治了大量患有炎症性神经疾病的伤员。”这让黄智意识到:爬岩红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药用价值。
回到学校后,团队决定将爬岩红药用价值开发出来,让这个古老的中药材与现代制药工艺结合,用于相关的疾病治疗。于是,在医学院陶晓军副教授指导下,团队开始着手药理研究。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离心机昼夜轰鸣,团队日夜不息地开展着实验研究。“最令人动容的是2020年的寒假,为了早日实验成功,团队成员放弃休息,睡在实验室,饿了就吃泡面和面包,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黄智回忆道。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团队不仅提炼出了爬岩红的主要成分procumboside A,还发现这种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用于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现任团队负责人、2022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刘熠介绍,脑梗塞作为我国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每年新增患者200万以上。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为主,但对于神经功能恢复和炎症调控的作用有限,这正是团队研发新疗法的出发点:“我们希望为患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刘熠指出,爬岩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抗炎,还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实现神经功能的修复与重建,这与传统的脑梗塞治疗药物相比具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作用机制。而且,爬岩红作为天然植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技术突围:攻克产学研“三重门”
“从创意到量产,这条创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团队另一负责人、2020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彭星诚介绍。如何精准提取爬岩红的有效成分并确保其活性,是团队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幸亏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平台和资金支持,专家团队还给予我们无尽的鼓励和耐心细致的指导。”
彭星诚特别提到了导师陶晓军,这位严谨治学的老师,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团队悉心指导,更传授了他们如何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面对研究过程中试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导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们:‘中药见效慢,但治本。急功近利,反而失了初心。’”
在2020-2023年的4年中,在医学院党委行政的鼎力支持下,在陶晓军和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松的带领下,团队夙兴夜寐,持续奋战,不断优化提取工艺,最终研发出以爬岩红为君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引发的神经性疼痛的颗粒剂——通脑复神颗粒,以及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药贴剂。两个产品以项目“岩草医药-神经功能恢复领域的开拓者”和“一‘岩’为定,神经损失患者的福音”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项目研究组成员还因此获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优秀成果国家级铜奖、湖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二等奖等8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不仅如此,他们制作出的一批样品作为试剂,与医院达成合作,成功用于临床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增强、认知功能改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令刘熠印象最深的是邵东一位农民大叔,腰痛十几年,走路都困难,用了贴剂配合超声波治疗后,居然能下地干农活了。大叔兴奋地说:“以前贴膏药像贴胶布,你们这个贴完感觉有股热流往骨头里钻!”
目前,团队已经成功建立了以药业种植、加工和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岩草药业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包括岩草通脑复神颗粒、治疗坐骨神经痛中药组方和爬岩红茶。刘熠介绍:“我们制备了药物超微粒,并且创新性使用超声波透皮吸收仪,实现了机械化自动给药的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创新创业的艰难历程中,团队成员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长。他们不仅收获了诸多荣誉,知识储备、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还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黄智专项保送北京大学读直博,唐心怡保送复旦大学读直博,刘恩泽等一批项目组成员免试推荐至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学位。”陈松骄傲地说道。
文化密码:照亮中医药“复兴路”
制药工程,原材料供应必须跟上。“爬岩红的种植与采摘极其困难,这种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高,且采摘季节性强,极大影响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然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在邵东新阳村的试验田里,他们与老乡们同吃同住,记录下爬岩红生长所需的精确温湿度,提出从扦插到管理再到收割的一系列措施,最终有效提高了亩产,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当地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陶晓军介绍,在桂东县政府的帮助下,公司已经在当地建立了稳定的爬岩红种植基地,“政府为我们解决了种植基地的选址和土地流转等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上的便利和支持。”如今,在这片广袤的红色土地上,500余亩爬岩红如翡翠般铺展。
药材种植不止拓宽了科研路,更走出了一条脱贫路。团队与其他公司建立合作,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整套业务流程,独创出“3+1”创新产业体系:产业扶贫、知识扶贫、健康扶贫+文化传播,通过技术支撑、产业链延伸、文化赋能三维联动,带动2000余户农民种植500余亩药材,每亩增收3000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闭环。村民们捧着账本感慨:“以前种玉米要望天收,现在‘红军草’成了致富草!”
更令人惊喜的是“岩草+”产业链的延伸。废弃的爬岩红根茎被制成有机肥反哺土地,茎叶开发出养生茶饮,连花蕊都成了文创香囊的天然填料。“中医药振兴不该是实验室里的标本,而应是田间地头的活水。”如今,团队奋力拓展产品线,攻关更多基于爬岩红的中药制剂,比如爬岩红茶。陶晓军说这既是商业布局,更是为年轻人打开认知中药的新窗口。“我们希望这些产品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成为人们日常保健的一部分。”
针对未来发展,团队已经制订了“三步走”战略:首先,立足本地,扎根湖湘沃土,与湖南的医院和药企合作,让爬岩红产品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然后,逐步拓展到全国其他省份,构筑全国版图,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逾50万患者。最后,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对话的桥梁,让中医药的智慧走向世界。
站在岳麓书院千年古柏下,“岩”出必行团队成员常思索李时珍踏遍青山寻百草的精神传承。“我们起初被嘲笑是‘卖膏药的’,但接地气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在这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中,“岩”出必行团队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用国际通行的医学语言来重塑中医药的价值,向世界输出诊疗方案,并通过药材种植带动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让“调和致中”的东方健康智慧孕育出全新的文明对话模式。
当各类投资合作协议如雪片般飞来,团队成员依然坚持每月进山采药。“触摸岩石的粗粝,才能记住来时的路。”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八十年前用背篓运送伤员的红军身影重叠。从实验室到阡陌之间,一场雷速体育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在续写新的传奇。